【姓名】 丁秋生
1913年10月,丁秋生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莲花桥一个穷苦人家。他还未出世,父亲就外出谋生,从此下落不明。为了活命,7岁的丁秋生随母亲逃荒要饭来到安源,11岁进煤矿当童工,一干就是6年,受尽了剥削和压迫。那时的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丁秋生与矿工伙伴们不懂得阶级,不懂得剥削,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天生命苦。
这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先后多次来到安源,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真理,组织了工人自己的团体——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使许多受苦受难的“炭古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一天天觉悟起来。当时,丁秋生因年纪小,不是俱乐部的会员,也没参加过夜校,但路矿工人俱乐部的许多活动,许多为了维护工人的基本利益而同资本家进行的斗争,对他影响很深。他知道:工人俱乐部是工人自己的组织,工人俱乐部好!
1929年,毛泽东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从斗争的工农群众中创造出新的红军部队的主张,并于1930年农历八月初,亲自率队来到安源扩大红军。“毛委员到了安源!”“毛委员要向工友野战军领导在一起讲话了!”消息传遍了安源路矿的井上井下、街头巷尾。工人们奔走相告,翘首以待。
一个炎热的下午,工人俱乐部门前的广场上聚集了几千路矿工人。广场前,用木板搭起了台子,摆着几张方桌,几条长凳,台子两边挂着长长的红布,上面写着“打倒资本家,工人求解放”、“砸烂旧制度,建立苏维埃”。只见几个人走上台子后,在场的人们情绪顿时沸腾了,纷纷站起来,摇动着手中的三角形纸旗,呼喊着口号。这是丁秋生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会,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他和小伙伴们,年纪小,个子矮,为了看清这一切,便爬上了紧靠台子一侧的一棵大柳树上,把热烈的场面看得清清楚楚。只见毛泽东穿一身灰布衫,一副知识分子的模样,他声音洪亮,打着手势,说了许多工人们一听就懂的道理。毛泽东讲,工人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是命苦吗?不是!根子是穷人身上压着三座大山。所以,工人、农民要解放,就要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打倒贪官污吏,推翻旧制度,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由工人、农民来当家作主。最后他提高嗓门,号召大家参加红军。
多少年来许多工友总是想不明白的问题,被毛泽东几句话就点明了。丁秋生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一种热情激励着他,当时他就下决心要跟着毛泽东走,跟着红军走,摆脱贫困,再不受压迫。于是,他满怀喜悦地回家告诉母亲他要参加红军。母亲一听,既惊讶又难过,她舍不得与她相依为命、年小体弱的孩子,又顾虑他走后家境会更困难,说什么也不同意,哭得很伤心。后来,母亲见丁秋生执意要参加红军时,就把他反锁在屋里。丁秋生急坏了,好在他知道红军还不会马上走,便哄骗母亲说:“我听你的话,不去当红军了。”这才稳住了母亲的心。过后,丁秋生悄悄地到红军队伍上报了名,并像往常一样,天天照常去矿上做工,度日如年地熬过了那短短的几天。当部队通知出发的时间和集合的地点后,丁秋生仍以上工为名,默默地告别了亲爱的母亲,告别了安源路矿,与1000多名安源路矿工人一起参加了红军。他被编入第三军团特务连四排,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前,丁秋生被调到了军委红星纵队当民运干事,主要任务是为中央军委领导机关打前站。丁秋生每天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触很多,与毛泽东也逐渐熟悉起来。
遵义会议后,丁秋生调任干部团一营政治委员。红军离开遵义之后,在行军过程中,毛泽东经常向接触过的干部询问部队情况和一些干部的家庭背景、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有一次,当毛泽东听说丁秋生是从安源出来的,就感慨地对他说:“安源出来的人现在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长征到达毛儿盖时,中央红军准备过草地,陈赓团长让丁秋生带领收容部队殿后。当毛泽东听说丁秋生执行收容任务时,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把掉队的同志照顾好,尽量让每一个同志都走出来,有困难要及时报告。”丁秋生见中央机关带的东西多,就执意要把缴获的一匹枣红马留下来。丁秋生这匹马毛色油亮,非常健壮,是在与国民党军的一次战斗中缴获的,丁秋生特别喜欢,精心饲养着。毛泽东在行军途中见到这匹马时,还称赞说:“真是一匹好马哟!”丁秋生早就想把这匹马送给毛泽东,送给中央机关用,此时正好是个机会。但毛泽东和周恩来坚决不同意,说应该把马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并说:“你们殿后,掉队的同志多,伤员多,更需要用马。”毛泽东还拍着枣红马对丁秋生风趣地说:“我们的马也是革命的功臣。”后来这匹马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开始驮粮食,后来驮伤员,最后终于累倒了。眼看着马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丁秋生不忍心看着它受罪,又不忍心亲手杀了它,便让几个战士把它杀了,马肉又使这些饥饿的红军战士们坚持了好些天,终于走出了草地。这匹枣红马挽救了不少红军战士的生命。1935年9月,干部团缩编为干部营,丁秋生被调到中央通信警备连当指导员。后任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