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用响亮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当时站在毛泽东身边的湖南老乡还有刘少奇和李立三。不知这三位开国领袖28年前在安源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28年后,他们会共同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
1921年,毛泽东28岁,刘少奇24岁,李立三23岁,就在这一年,三位来自湖南的年轻人在安源共同领导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工人大罢工。
安源是江西省萍乡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一个古老煤矿,有着丰富的优质煤炭。1898年汉阳铁厂督办盛宣怀引进西方资金和技术创办了萍乡煤矿,并于1899年兴建了专门运煤的株萍铁路。安源路矿就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安源工人大多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省,20年代初,路矿两局已有工人13000多人。
1921年7月,在嘉兴的南湖,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在那里完成,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中国大地上的风雨征程。在那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并成立了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当时江西还没有共产党的组织,安源路矿与湖南联系密切,因此发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责任,便交给了中共湖南党组织的肩上。1921年的秋天,28岁的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书记,以走亲访友的名义来到安源,准备开始在安源发动工人运动,这就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安源。
第一次来到安源的毛泽东,就住在一个叫八方井44号的老房子里。这个房东叫毛紫云,和毛泽东是老乡。毛紫云的父亲和毛泽东的父亲曾经一起在湖南做米生意,毛泽东就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住到他家里。
当年28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进安源,用他的亲和力深深打动了矿工们的心。针对安源路矿工人的整体特点,在后来的罢工部署中,毛泽东提出了“哀兵必胜”的方针和策略。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住在八方井44号的毛氏后人早已不知了去向。可发生在1921年秋天的故事,已经成为这个老房子永远的记忆。
1921年的12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这次陪同毛泽东来安源的还有刚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李立三。为了接近工人,他们就住在安源老后街这个叫刘和盛饭店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饭店里,毛泽东建议李立三率先在安源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李立三以办学校为名开始了在安源的工作。1922年1月,中国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在安源成立了。六十年代的电影《燎原》,把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三个人的形象艺术化地综合到了雷幻觉的身上。这段画面就是关于李立三如何在安源开办夜校的一段生动刻画。
当时李立三发现当局,对开办夜校怀有警惕态度,就给每一个到夜校听课的工友发了听课证,而且安排专人在外面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有陌生人来了,他们就把革命知识的书籍,放在识字课本底下。在夜校的开办的过程中,没有教材,李立三就自己编撰。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革命的道理和自然科学相结合,就是如今翻看起来也有很大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当时学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义务在此教书,当时教书队伍中还有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刘少奇的夫人何保贞。为了使工人用简单的方法掌握通俗易懂的知识,李立三还组织编写了《安源旬刊》,《安源旬刊》应该说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工人阶级自己的读物。
1922年的2月份,在萍乡煤矿的一个火车房,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了。李立三任书记。这个支部诞生时虽然只有六个工人,但是就是这六个工人改变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结构。1922年3月,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安源路矿成立了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5月1日,俱乐部在牛角坡52号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和游行,以此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
那个难忘的日子那个盛大的场面,成为李立三挥之不去的记忆。直到后来,只要碰上五一劳动节,李立三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个难忘的1922年。俱乐部成立后不久,为了方便工人的生活,1922年的7月,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李立三兼任总经理。后来毛泽东的哥哥毛泽民接替了李立三的职务。消费合作社在经营上采取了股份合作制,不仅给工人带来了实惠,也给工人俱乐部积累了活动资金。
1922年,从前苏联留学回国的刘少奇开始从事工人运动,不久被派到湖南,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在长沙的清水塘,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个年轻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22年9月11日,刘少奇被派往安源。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哀兵必胜”的策略,刘少奇和李立三共同开始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在刘少奇抵达安源的当天,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致函路矿当局,提出了三项要求。
9月12日,当局做出答复,表示前两项可以解决,至于第三项,则借口亏损给予拒绝。这引起了工人的极大不满。当天晚上,工人俱乐部成立了罢工总指挥部,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谈判代表。
9月13日午夜零点,俱乐部断然发出罢工命令。在火车汽笛的长鸣声中罢工的号角吹响了。
9月14日凌晨2点,东平巷的供电中断,井下的电灯全部熄灭,工人高举着斧头、岩尖,冲向当时的路矿当局办公大楼。“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声震天动地。9月14日,煤矿机房因燃料用完所有矿井都面临全线崩溃。路矿当局不得不答应与工人代表进行谈判。
袁自成是安源煤矿的退休工人,他的父亲袁品高也是一名老矿工。由于武功好,1922年9月16日,曾做为保镖陪同刘少奇来到当时的办公大楼进行谈判。安源公务总汇大楼内,相比当年的谈判现场安静了许多,但是起起伏伏的往事,是来到这里的一每个人不得不去回忆的。
谈判的气氛是相当紧张的,面对狡猾的路矿当局领导,刘少奇表现的临危不具。9月18日上午9时,李立三和刘少奇与路矿当局代表在最后达成的十三项协议上签字。至此,历时五天的大罢工取得了完全胜利。
1923年,在刘少奇同志的主持设计下,安源工人自己酬款兴建了这座安源工人俱乐部讲演厅,后来许多的工人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1923年刘少奇与何保珍的结婚典礼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刘少奇与何宝贞贞当年的婚房就位于俱乐部的二楼,简单古朴的陈设很容易让人想见当年的情景。
今年79岁的刘爱琴是刘少奇和何保珍的女儿,对于父亲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安源她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每次到安源,他总要到爸爸妈妈生活过的房间来看一看,在爸爸妈妈的床上坐上一会。何宝贞作为那个年代的先进女性代表,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1934年何保真牺牲于南京雨花台。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再次来到安源,对于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他一直深有怀念。在写给安源的信中他表达了对安源的感情,还建议为烈士们立碑,希望年轻的一代不要忘记为共和国捐躯的人。
王光美同志深深地理解刘少奇对于安源的感情,就把刘少奇任国家主席时一直穿在身上的灰色中山装送给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以示纪念。
大罢工时那首《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人》的歌曲工人们人人会唱,刘少奇当年还曾经亲自教工人们唱这首歌。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直到现在还在俱乐部的礼堂里回荡。安源人一直为这里曾经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铿锵有力的歌声很容易让人回忆起那个不寻常的年代。
如今歌声依然清晰,时代却渐渐走远。那曾经的故事,曾经的英雄仍然在激励着人们前进的步伐。
从1920年到1930年的十年当中,毛泽东曾经三次来到萍乡,八次来到安源。在秋收起义期间,毛泽东在安源召开会议,增加红军产业工人的成分,至此,又有大批的安源工人参加到红军的队伍中。这些从安源走出去的开国将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从此,安源这块土地的上空一直飞扬着英雄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