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色故事>  人民日报推出系列专栏!讲述党史中的萍乡故事

人民日报推出系列专栏!讲述党史中的萍乡故事

日期:2021.06.17 来源:萍乡发布点击数:0


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

今天

人民日报客户端

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

刊发第一篇《毛泽东安源播火种》


图片


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萍乡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重温发生在萍乡革命老区党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传承好红色基因,践行好安源精神,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开设《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专栏,每天刊发一篇萍乡党史故事。


图片


全文如下:

图片

《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一篇:

《毛泽东安源播火种》


1921年秋,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来到安源考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安源,目的是为在安源开辟工人运动作准备。
毛泽东住在安源八方井44号毛紫云的家中。毛紫云是安源煤矿西平巷二段段长,人称“毛师爷”。

图片
毛泽东提出想去井下参观,毛师爷满口答应。第二天,一位叫张竹林的工人带毛泽东下井。进入矿井,先来到大巷道,毛泽东见工人干活时赤条条的,浑身上下黑不溜秋,只有张口说话时,才能见到一口白牙,便惊诧地问:“你们怎么不穿衣服?”张竹林说:“衣服要留在地面穿,反正井下也没女人。”
毛泽东提出要到工作面去看看。张竹林为难地说:“不行呀,里面很矮,要伏着身子才能爬过去,要是遇到冒顶、穿水、瓦斯爆炸就危险了。”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啰,你们天天在里面干活,我去一次都不行吗?”
在毛泽东的一再要求下,张竹林硬着头皮领他去参观六方井小槽巷。一路上,张竹林告诉毛泽东,这里有温度高的“火焰山”,也有滴水很多的“水帘洞”,还有顶棚容易冒顶的“鬼门关”及瓦斯很重的“阎王殿”。六方井小槽巷是张竹林权衡再三,自以为条件稍好的工作面,但也只有3尺高,工人只能斜躺着身子挖煤。毛泽东见到这情形,情不自禁说了声“工友们,辛苦了”。
有胆大的工友回了一句:“不是辛苦,是命苦!”
毛泽东摇头说:“命好命坏不是天生的!”
又有人回答:“炭古佬八字不好,都是命中注定的!”
毛泽东笑道:“么子八字,那是迷信。我们不能听天由命,不要上老爷们的当。大伙儿要抱成团,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工友叹气道:“我们是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啊!”毛泽东直摇头:“你们的工作这样苦,真是世间少有。要想个法子才是。”
“我们有法子就不会下井了。”一位工人叹道。
“办法是有的!”毛泽东随手捡起一块小壁石,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靠你们自己结成团。一个工人就像一块小石子,大老板一脚就把它踢开了。小石子混合黄泥、石灰,凝结在一起就坚如磐石,不容易被搬动了。我们工人只要团结起来,就力大无穷,谁也拆不开、打不散,我们还可以打倒大老板……”
他的话像阵阵春雷,震撼了工人们的心灵,给大家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颗颗火苗,在安源点燃了……

图片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图片

图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