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二十二):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4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二十二篇《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二十二篇《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莲花,经高滩、甘家,攻克莲花县城。前委驻在莲花县城南宾兴馆。        由于长途行军作战,饥饿、疲劳、疾病接踵而至,秋收起义部队减员十分严重。特别是芦溪战斗失利后,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情绪,少数人不辞而别。毛泽东本拟在莲花暂作停留,对部队进行改编,为了掌握莲花及附近几个地方的革命斗争情况,9月26日在莲花县城“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议,仔细地听取了莲花党组织负责人朱亦岳、陈竞进、刘仁堪等人的汇报,并详细询问了永新、宁冈等附近几个地方的情况,对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的客观基础包括地势、物产、党组织和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二十一):一口米缸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4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二十一篇《一口米缸》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二十一篇《一口米缸》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当部队到达莲花县甘家村时,一个老表也碰不到。原来,人们以为是旧军阀来了,青壮年害怕被抓壮丁都纷纷往山里逃跑,其他人能躲的也都躲藏起来了。        村里有个叫陈娇枝的年轻孕妇,本来要跟大家一起躲起来,却正好赶上分娩疼痛难忍,丈夫陪她到自家破柴房里生下了一个男孩便慌慌张张逃了。陈娇枝用棉絮把孩子包好,尽量让孩子的哭声小一点。不一会儿,外边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大声喊:“屋里有人吗?”连喊几声她也没敢应答。一阵轻微响动之后,脚步声便远去了。       &nb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二十):高滩不“散摊”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3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二十篇《高滩不“散摊”》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二十篇《高滩不“散摊”》        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芦溪向莲花进军,在山口岩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英勇牺牲。由于一挫再挫,工农革命军从起义时的6000余人锐减到700余人,总指挥也牺牲了,将士们的情绪十分低落,行军路上发生多起逃离事件。部队退往高滩途中,毛泽东派人找到了当地共产党员王佐、王任兄弟。这个王佐和井冈山的王佐同名,被称为小王佐,是莲花县高滩村人,1927年初在湖南醴陵开展农民运动时结识了毛泽东。中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王佐的带领下,来到了高滩村。走到石潭背时就碰上了一部分等候的高滩村村民。王佐安顿好毛泽东和部队休息后,就和村里的党员群众忙着杀猪、捞鱼,为部队接风。部队在高滩村吃上了热饭,得到了休整。 
《百年党史听我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少年儿童组织:安源儿童团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2 来源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我胸前的红领巾是少先队的标志,代表红旗的一角、烈士的鲜血。大家知道吗,少先队的前身是安源儿童团,而红领巾象征着安源儿童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当年由7个孩子组成的“安源儿童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她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年儿童组织运动的先河,安源也因而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诞生的摇篮。如今,这七颗种子已经发展成拥有1.3亿名少先队员的中国少年先锋队,“星星之火”燃遍了祖国大地,她在中国少年儿童革命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么,安源儿童团是如何诞生的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家先后来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创办工人补习夜校,犹如一盏暗夜明灯,让工人看到了曙光。夜校的创办同样引起了小矿工们的好奇心,他们常常扒着夜校的门缝偷听讲课,听教员说着“工人生活不好不在命,在于资本家的压迫”,慢慢懂得了团结抗争才有希望。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安源儿童团以工人子弟和小矿工为主要成员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十九):“还我卢德铭!”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2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十九篇《“还我卢德铭!”》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十九篇《“还我卢德铭!”》        1927年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遇挫后在文家市会师,决定往萍乡安源方向退却。经过几天的艰苦跋涉,9月24日夜里到达萍乡芦溪扎营。第二天凌晨,起义部队又发出了开拔的号令,疲惫的官兵们又出发了,毛泽东、卢德铭随前卫行动,师部居中,后卫为苏先俊第三团,他们经山口岩进九洲向莲花方向前进。        ▲山口岩阻击战旧址                山口岩是进入山区的一个重要关卡,地势非常险要,中间是水深湍急的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十八):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始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11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十八篇《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始》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十八篇《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霎时间天空乌云翻滚,大地血雨腥风。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湘、鄂、赣、粤等地发动秋收起义。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秋收暴动事宜,任命毛泽东为工农革命军师长、前敌委员会书记。会后,毛泽东即赴安源组织军队和前委,具体领导秋收暴动。        9月初的一个夜晚,安源张家湾一栋僻静的房里,闪烁着明亮的灯光。在灯光下的椭圆形办公桌前,身穿蓝色粗布便服、留着长发的毛泽东打着手势,表情严肃地主持召开部署湘赣边秋
《百年党史听我讲》——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06 来源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您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吗?那就是中共安源路矿支部。1921年12月,遵照中共一大决议,受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委派,李立三在安源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2月他吸收了工人中的五名积极分子朱少连、李涤生、周镜泉等,成立了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并担任书记。从此安源工人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们团结一心,共谋幸福。此后,安源的党组织蓬勃发展,在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成为规模最大、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党组织,中共中央盛赞安源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是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1922年2月间,李立三吸收了工人中的6名先进分子成立。党支部成立后,随即加紧工人俱乐部的筹建工作,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举行部员大会并游行,向社会各界宣告俱乐部正式成立,这是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群众性集会和游行。同一天,俱乐部派代表出席了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安源路矿工人阶级在中国共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十七):安源儿童团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03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十七篇《安源儿童团》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十七篇《安源儿童团》        1898年3月,萍乡煤矿开办以来,矿井内外就有不少小矿工,他们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孱弱瘦小的身躯,和父兄们一样叼着小矿灯,在井下艰难的拖扯煤筐,干着完全超出体力承受限度的繁重劳动,苟且求生的活着。当安源工运的曙光照耀着安源山时,他们开始擦亮瞳仁,义无反顾地跟随父兄们勇敢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行列中。                1921年底,李立三在安源创办起工人补习学校后,一些在矿上做事的童工也和大人一样上夜校,识字学文化,还承担着四处送信、把门望风、联络成员、警惕放哨的工作。  &n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十六):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03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十六篇《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十六篇:《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        1924年底,安源地委拥有198名党员,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994名)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和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当时安源的大批党员虽然参加过工人补习学校、工人读书处的学习,并受过工人革命运动的熏陶,但毕竟未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十分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参加学习和培训。                1924年5月中共中央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决定“急于成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人蔡和森、恽代英、林育南相继
人民日报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十五):八根屋柱
作者:暂无 日期:2021-07-01 来源 :萍乡发布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讲百年党史,听红色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系列专栏《党史中的萍乡故事》刊发第十五篇《八根屋柱》全文如下:《党史中的萍乡故事》第十五篇:《八根屋柱》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原来在牛角坡,后又搬到半边街的延龄堂里。因为房窄屋小,许多会议和训练班都没法进行。经反复考虑,刘少奇决定为俱乐部建一座大楼,解决活动的场所,壮壮工人的声威。俱乐部其他负责人及工人代表一致同意,决定从工人年终夹薪中提取一部分钱,作为建设经费。正好有个姓丁的在出售住宅,地方坐落在牛形岭下,与盛公祠遥遥相对,地址很好。        于是,刘少奇决定在那儿买地建楼,并亲自组织建筑委员会,从部员中选出20余人为委员,由朱少连任委员长,下设采办处、庶务处、会计处、工程处,并确定日期,立即开工。      &nb
上页 1 2 3 ... 5 6 7 下页
Rss订阅